1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21部門發布關于《“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的通知。此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等領域的公共服務。
此規劃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促進公共服務發展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文件。規劃期為2021年-2025年。
記者注意到,規劃提及“養老”二字多達55次。
規劃稱,截至2020年,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99億人;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到31.9萬個,養老服務床位數達到823.8萬張。到2025年,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預期大于95%,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養老服務床位數將達1000萬張。
規劃指出,要加強鄉鎮(街道)范圍內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落實新建城區、居住(小)區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穩步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
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達標工程,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托底保障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逐步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重度殘疾人家庭、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集中托養服務。
健全養老服務培訓機制,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壯大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隊伍。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促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長期平衡。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適時調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
同時,積極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深入推進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支持具備綜合功能的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引導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進社區、進家庭,提升家庭照護能力。大力發展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幸福院等互助養老設施。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養老服務。
推動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普惠養老服務。允許養老機構依法依規設立多個服務網點,實現規?;?、連鎖化、品牌化運營。全面保障外資舉辦養老服務機構享受國民待遇。探索具備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改制為國有養老服務企業。
規劃還提出要高質量發展養老服務。促進養老服務與文化、旅游、體育、家政、健康等行業融合發展。培育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產品專業化生產研發基地,促進養老企業連鎖化、集團化發展,形成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和集聚區。積極培育養老服務行業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增強服務能力,發揮推進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作用。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記者了解到,養老產業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運營管理難度大,慶幸的以保險機構為代表的市場機構對養老議題的探索從未停止,保險公司本身提供養老健康服務,同時具有大體量、長周期的投資資金,在資金端、客戶端、資源端的優勢,為布局養老產業提供了天然的資金基礎。
養老社區與保險資金投資的契合,讓險企看到了機會。從2007年開始,多家險企陸續通過重資產、輕資產等模式加入養老社區的建設與運營中。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包括泰康集團、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太平、新華保險、大家保險在內的13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布局全國20多個省市,床位數8萬多個,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保險資金通過直接股權和間接股權投向產業方向為養老及養老產業上下游醫療、健康行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340多億元。
來源:齊魯晚報